【木活字印刷】

只属于我们国人的骄傲

题外话:先给各位小朋友们打个预防针,今天这篇是比较长了,不过看在我一本正经码字码了两天的份上……答应我,一定要耐心读到最后

打开电脑来写这篇稿子心里五味杂陈。总会回想起东源木活字印刷文化馆馆长那番话:

“在我们这,目前有记录的,会这门全套手艺的师傅只剩11人。但我们这些老骨头年纪都大了,手眼都没年轻时候灵活。年轻一代又很少有能静下心,且耐得住性子的人来学习。导致这个手艺啊印刷术的由来,还能真正实际操作的只有2个人了……”

这就是他们面临的残酷现实!

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中国申报项目《中国活字印刷术》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此次《中国活字印刷术》的申遗就是以温州瑞安东源村为主体进行申报的!

印刷术!

妇孺皆知,是我们每个中国人都引以为豪的“中国四大发明”之一。或许大多人还会知晓说“哦,印刷术嘛!毕昇发明的嘛!”

但是,这门为世界知识传播以及促进世界文明发展都起到重要作用的古老技艺又何止那么简单?

关于印刷术的前世今生。

“印”字本身就有“印章”和“印刷”的意思!

据史载。早在战国时期,私人印章这种东西就已经很流行了,那时候称之为“玺”。

当然,只有皇帝大大的印章才能称之为“玺”,咱们小老百姓的印章呢……它就叫印章,这个事情的渊源啊又得扯上秦始皇灭六国得和氏璧凿“国玺”的故事。

又臭又长就不扯了,总之呢!这种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流行的印章就是很早发明“从反刻的文字取得正字”方法的一个物证。

(ps:关于印章最早出现在什么时候各有说法,只能从考古和文献得到的最准确时间说起,就是在战国时期就流行了,当然,也不能代表以前就没有!)

呶,就是上面这个东东。图片我在网上找的,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战国玺。如果不是的话你们就假装“它就是”看一下。

因为我的重点不在这,重点在“印章就是最早发明从反刻的文字得到正字的一个物件”。也就是我们后来印刷术出现的渊源之一!

除了印章之外,印刷术还有一个渊源就是“拓碑”。

西汉之前,那时候还没有纸这种东东。人们都在比较笨重的器材上书写。比如龟壳,骨头,陶器,石头,还有丝帛等!

但是!龟甲丝帛什么的那时候贵啊,普通百姓也用不起。石头又重!你想象一下,假如那时上学的孩童天天扛着几块石头进出学堂,那得多…………瘦啊 吼吼吼!!

所以,那时候缺乏轻便实惠书写材料,文化知识在传播上真的受到很大的限制。

在西汉之后呢,就有了纸。对,就是之前做过的造纸术视频。有了轻便经济的纸张以后,人们的书写问题就解决了。

但还是存在缺陷,纸张供给人们书写是没有问题。但如果涉及到一部长篇巨著的复制,除了用手抄就没有别的办法了!

那时候汉武帝大大又推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但当时的儒家典籍还是全靠经师口述,学生笔录。一来工作量巨大,二来容易出现抄写错误!所以后来,有人发明了“拓碑”的方法!

简单解释下,拓碑就是把纸张平铺覆盖在刻有文字的石碑上,然后用棕刷把纸张轻轻敲打进刻字的凹槽了,然后拓上墨再揭下来,就有了黑底白字的成品。这个白字就是前面敲进去凹槽没有被墨汁覆盖的地方!

怎么说起来这么复杂,表示心累。还是在网上找张图给你们看吧~

哇,看上去很棒了对不对!!!

如果印上千百份,那是正儿八经的比手抄来的要轻松的多的多多多!

但是!!

对,又有一个但是!!

“石头重啊,而且刻起来吃力还容易碎!”

所以慢慢的到了唐代,我们聪明的祖先们又把沉重易碎的石头换成相对轻巧易刻的木板!再结合之前印章“刻反字,得正字”的概念,发明了这种叫“雕版印刷术”的手艺!

敲黑板!!!

重点来了!!仔细记,要考的

这个牛x哄哄的“雕版印刷术”就是我国印刷术最早存在的形式了!!

贞观十年,李世民为感怀仙逝的长孙皇后。特下令用“雕版印刷术”印制长孙皇后生前所写的《女则》一书。

对的对的~~就是现在古装剧里的太后,皇后等动不动就罚后宫妃嫔去读十遍的《女则》……这本书便是有关于雕版印刷术最早的使用记载了~~~~~

雕版印刷术呢起于唐代,发展于宋元两代。在明代进入全盛时期印刷术的由来,这要对多亏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大大跟他的儿子。

朱元璋大大呢曾下令“免除书籍税”,还有他四儿子朱棣。在推翻自个儿亲侄子朱允炆的帝位后登基为“永乐皇帝”。

这永乐皇帝在位期间,就命人编写了举世闻名的《永乐大典》,这部巨著夸张到什么地步!!2000多名学士历尽5年时间编撰全书22937卷,光目录都60多卷……

好像又扯远了!!

反正呢,在当时,全国上上下下以书为贵,以著书为荣。很大程度上的促进了雕版印刷术的蓬勃发展!!突然打到“蓬勃发展”这几个字的时候感觉好像在写新闻稿哈哈哈哈!

好了,比较像历史课本的枯燥内容结束后又到要敲黑板的时间了~~~划重点!

其实,在雕版印刷术发展过程中的北宋年间,活字印刷已经诞生了!因为雕版印刷虽然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印刷的难题。但长时间的社会进步,雕版印刷也浮现了很多缺点~

你们有没有想过,一大块木板,如果只是在雕刻的过程中,刻坏了一笔,那么这块刻满千百字的木板就废掉了!!!

是不是很心塞??而且一块木板只是一页书籍,那一部长篇巨著还不得堆一个集装箱啊。所以这些问题也一直在困扰当时的印刷师们!

这时候,传说中的那个

毕昇

终于出现了~~~

关于我国这位伟大的发明家——毕昇。很遗憾的是,除了在沈括的《梦溪笔谈》里有记载关于他发明活字印刷术的事迹以外,其余信息我们一概无从得知。

沈括只提到他是一介布衣,或在杭州一家印刷铺当篆刻工人。毕昇先生改良了雕版印刷的篆刻失误率高,模板存放等问题,发明了一字多用,重复使用,省时省力,经济又方便的

“泥活字印刷术”

他用胶泥做成一个个四方形的长柱体,刻上反写的单字。用火烧硬。排版时,在铁板上敷一层用松脂、蜡、纸灰混合制成的药剂,把需要的活字按顺序排版,之后火烤。

药剂稍熔化的时候用块平板把字面压平,这样就避免印刷时字与字之间的高低不平。药剂冷却活字都定型后就可以开始印刷了。

活字模板上刷墨,铺上纸,用刷子抹平,印刷就完成了。印完后,再把药剂烤熔化,把活字取下来,之后还可以多次使用~~~

当时的活字印刷这一伟大创造,直接让印刷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不过在它还没被大面积推广的时候毕昇就去世了。后来沈括把他的发明事迹写进了《梦溪笔谈》。

毕昇的泥“活字印刷”先传入朝鲜,称为“陶活字”。再到日本、越南、菲律宾、伊朗。

十五世纪,经德国传至其他的十多个国家。十六世纪,活字印刷术传到非洲、美洲、俄国。十九世纪传入澳洲。

说他为推动世界文明的发展有重大贡献也一点都不为过!

在毕昇的“泥活字”影响之后呢,

南宋时期,出现了“木活字印刷”

宋末元初时期,有了“锡活字”,

到了元代,又有了“铜活字”,

明代,出现了“铅活字”。

清康熙年间还出现了“瓷活字”

有木有凌乱了?别说你们看字的,我整理这几个年代出现什么活字都累!

而在这众多活字印刷里,能真正在印刷史上继毕昇之后,具有开创性影响的。是使用并记载“木活字印刷术”的元朝农学家……

王祯

虽然木活字产生的具体时间无从考证,但从贺兰山出土的文物西夏文经书得以鉴定,那就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最早的木活字版印本实物”。时间为毕昇去世后将近百年的南宋!

可那时木活字印刷并未得以推广,而是到了元朝的王祯这里才大规模的使用并附进他当时所著的《农书》里。

那时候王祯在写《农书》,觉得这部书字数太多了!如果还是用雕版印刷的话,板木工的费用太高,所以他就叫木工做了木活字!

两年时间完成雕刻,当时试印了一本约60000字的书籍,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印出了一百本。而且跟雕版的质量一样好!

所以最后他专门写“造活字印书法”一章附在了《农书》里!

王祯大规模使用木活字印刷术以及详细的记载这门技艺,是中国印刷术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而现在,科技不断进步。

我们很多人离开手机电脑字都不会写的时代。各种传统的印刷技术已经被忘的7788了!唯一只有这存活了800多年的活化石“木活字印刷术”真正意义上还在使用并得以传承。

我先动手比个心~~~

而就是在这里,中国国内唯一的木活字印刷村——浙江瑞安市东源村。

当地人有为家族修族谱的习俗,每隔20年就要续修,而修印族谱便用的是王祯《农书》中所记载的木活字印刷术,不差分毫。

于是阴差阳错的,这门古老的印刷手艺就这样无心插柳的得以传承下来~~

不管什么样的方式,能在这里传承下来已经是不幸中的万幸。

我初到这个村子时,阴雨天。三面环山,湿漉漉的雾气飘散在木篱瓦舍之间。田间的老人戴着草帽锄着杂草,静谧、安稳……

师傅的先祖是1736年带着祖上修印宗谱的技艺迁入东源这个村子的~~从此,木活字印刷术也随之在这里落地生根……

200多年了,他们世代守护着这门手艺生活在这里,不为外界所打扰。

而眼前这座同样历经200多年风雨沧桑依然铮铮而立的古宅,从我们踏入院子的那一刻,便多了几分对历史,对传承的敬重!

木活字印刷选用的是上好的棠梨木,这种木材不易变形不易开裂。把木材切割成规格一致的木字模。

练习反手写字,这一步非常关键!木活字用到的字体为老宋体!是明朝以来的官字。横细竖粗,方方正正,美观大气,古雅得体。

师傅说,光是用手写出横平竖直的反字印刷体这一步,就得练习很长一段时间。更不用说技术难度更高的刻字!

这也是很多年轻一辈有心学到最后还是半途而废的原因,耐不住这份寂寞和长期练习写字的枯燥乏味~~~

长时间的练习如果你能写得一手好反字了,就可以开始往字模上写,写好就可以开始刻字。

刻字的下刀方法也很有讲究,一刀一划都是功夫。

说白了!也得心细耐得住性子才会有后面的熟能生巧。

只有你亲自去做了这件事才会真正体会其中的不易。

漫长的篆刻过程之后才是捡字,理稿,排版,校对,固定印板,上墨,覆纸,印刷,拆除印板,盖红圈,把活字归还到字盘。

如果是装订成书册还涉及到后面的划支系,填字,拆页,草定,切谱,装线,贴封面等,每一步都是古法技艺的传承。

每一颗活字都是一枚小印章,很多枚小印章排列成一版刷墨印盖就是木活字印刷!

一颗颗小小的活字,不论是泥的木的铜的瓷的,它们都在历史的长河中推动着世界文明的发展。而今天,印刷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事。

当然这要得益于科技进步带来的数码印刷技术,人们可以很方便的打印出属于自己的文章,书籍或者图画。

但对整个世界文明来说,这个原本从“游戏到游戏”的轮回,它所经历的每一步,都凝聚着千余年的时光,以及无数人的智慧结晶。

写完这整个印刷术的前世今生,不由得想到,不管是印刷术还是人又或是世间的一切事物。我们都在不断的进步,不断的抛劣出新。这算不算也是“进化”的一部分!

我好像又在脱离主题胡说八道了……也罢。

继兰州牛肉面之后,这应该是我第二次花这么长时间,这么多功夫来学一门手艺。三个多月说长不长,说短也不短。但也仅仅是懂和会,离“精”还差得远的远。

我的师傅,东源村木活字印刷术第34代传人,目前这个村子还能实际操作这门技艺的老师傅就只剩他和他的父亲。1990年追随他的父亲开始学习木活字印刷术,到今天整整28年。

他说:“学好这门手艺是一辈子的事,并非一朝一夕,而传承这门手艺,却只有靠你们年轻一代了……”

又回到了我刚开始说过的那个话题。

年轻一代……

年轻一代不知的不知,不睬的不睬。有心的无力,有力的无才。有才的又不见得能坐得住……

有些苍白,又仿佛改变不了这个现实。

忘记具体在哪篇文章里看过一个形容特别贴切:

“木活字印刷术”像极了一位迟暮的老者,历经了遥远的历史长河,见证了自己从兴起到鼎盛再到颓靡。于是他不断的回望,希望能在这个不再需要他的时代里,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可最终他还是要面对被历史抛弃和遗忘的现实!!

我知道,其实每个东源村的“木活字印刷”手艺人心里都住着那位垂暮的老者,他们都想能把这门技艺发扬光大,让世人都知道,这里还有这样一种“活化石”的存在。

他们谁也不想凝聚了祖先们上千年的智慧结晶就断在自己这里。这也不仅仅只是为了保存这段关于历史,关于民族,关于文明的回忆……

在那个村子,早上起床出门溜达,随便跟田边一位老手艺人交谈,都会聊到关于这门手艺后继无人的遗憾。忘不了他们细数自己曾经精湛技艺时脸上那抹光,也忘不了他们最后从遗憾到无能为力的那个眼神……

心里有点堵,这么久也一直在想。除视频之外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那么今天这篇文字,应该也算其中之一吧!

或许对于我们这一代人,他们不见得原意花时间来细读这些一没笑话故事搞笑,二没图片视频生动的枯燥文字。但眼前迫切的难题就摆在面前。

所以如果可以,我也希望能看到我这篇文字的你们能把这份珍贵传达出去,让我们的孩子知晓印刷术由来,让更多人看到并且珍惜这份只属于我们国人的骄傲!

即便只是单纯的知晓或把这些知识讲解给我们的下一辈。

这,也是一种传承!!

发表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

本站所有资源版权均属于原作者所有,这里所提供资源均只能用于参考学习用,请勿直接商用。若由于商用引起版权纠纷,一切责任均由使用者承担。更多说明请参考 VIP介绍。

最常见的情况是下载不完整: 可对比下载完压缩包的与网盘上的容量,若小于网盘提示的容量则是这个原因。这是浏览器下载的bug,建议用百度网盘软件或迅雷下载。 若排除这种情况,可在对应资源底部留言,或联络我们。

对于会员专享、整站源码、程序插件、网站模板、网页模版等类型的素材,文章内用于介绍的图片通常并不包含在对应可供下载素材包内。这些相关商业图片需另外购买,且本站不负责(也没有办法)找到出处。 同样地一些字体文件也是这种情况,但部分素材会在素材包内有一份字体下载链接清单。

如果您已经成功付款但是网站没有弹出成功提示,请联系站长提供付款信息为您处理

源码素材属于虚拟商品,具有可复制性,可传播性,一旦授予,不接受任何形式的退款、换货要求。请您在购买获取之前确认好 是您所需要的资源